高调的法学,低调的社科院
相比经常见于报端的中科院来说,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的社科院显得低调了许多。对于志在司法,坚定求学的才子,眼中充斥着清华北大那金灿灿的招牌,而往往忽略了那景山东麓,闹中取静的社科院法学所的一抹景色。
精髓正直——当朴素遇上智慧
景山丽日,旧家门第,历史把你沉淀的如此美丽……
法学研究所于1956年筹建,1958年10月设立,时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8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有11个研究室和10个研究中心,5个由国务院授权的法学博士学科点和9个法学硕士学科点,2份国家级法学期刊,还拥有法学系、图书馆和人权资料中心、杂志社、律师事务所等。至2003年9月,除聘任的海内外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外,受聘在岗的员工共132人。至2009年的统计数字还没有最终得出,但是据说5个博士点已经扩展到了14个。其中,终身研究员(教授)4名,研究员45名,副研究员31名;博士生导师32名,硕士生导师43名。其中不乏法律界泰斗级人物,哪一个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你也许没听说过法学所,没欣赏过景山的苍松,没见到过法学所幽静小院门口的那口铜鼎,但作为法律人,你一定听说过梁慧星、屈学武。没错,这就好像商学院毕业生遇见比尔盖茨,农科院学生遇见袁隆平一样。光是想想这些学术成就已经问鼎的教授们能给自己上课就兴奋地无法入睡。
还依稀记得复试时候,在幽静的楼道里,朴素的办公室外面。负责维持考试秩序的学长面带崇敬之情的介绍要面试我们这些“菜鸟”的面试官,竟然都是法律界里面的大人物。每一个都是为国务院献过策,帮国家做过项目的“牛人”。此时此刻,真有种“杀鸡用了宰牛刀”的感觉。但是也由此看出,社科院在师资配备上真的是狠下功夫。当时战战兢兢的进了考场,哆哆嗦嗦的抽了题目,努力地平静了心情之后,发现社科院的教授们每个人都面带微笑,让我立马有如沐春风之感,紧张之情顿消。虽然每个老师的来头听起来都是高高在上,但是见到本人却很亲切,完全没有距离感。而且在你回答问题有亮点或者笑点的时候,老师们更是不会吝惜笑容。
没有社会的浮华夸张,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社科院法学所安静的从事法律学术的研究,踏实的参与国家有关决策的制定,努力地培养国家司法系统的后备军。
当导师成为我们亲密无间的战友……
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社科院法学所每个导师带学生很少,这是他科学院的性质决定的。社科院的博导和硕导分得很细,由于社科院每年收的博士生不多,导致很多博导没有学生带,而社科院严格规定博导只
与导师关系之轻松愉悦在此后的求学生涯中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比如有一次大家在和周汉华教授讨论课题的时候,到了吃饭的时间,教授摸摸肚子开心的对大家宣布请学生们吃饭,然后乐呵呵带着大家去吃农家饭,一顿饭大家聊天讲笑话,吃的很是愉快。那时候忽然发现平时严肃认真的法学教授也有如此可爱的一面。不论是不是学法律的,应该没有人不知道物权法吧。作为国家物权法起草人之一的
研究生课程安排相当紧凑,跟导师实习的项目不少。另外课余生活非常丰富,尤其是讲座。法学所经常会请到市级法院检察院的院长、副院长、法官、检察官等为学生们做讲座,这样的讲座让象牙塔里的学生们更加真切的了解社会了解将要打交道的行业和职业,可以看出社科院老师们的用心良苦。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法学所里,最让人向往的莫过于社科院与德国马普所的合作项目。如果你是德语专业出身,或者二外德语,或者德托分数很高那么你就幸运了,法学所会推荐学生进入马普所学习,而且全部公费。而如果你从马普所博士毕业那么恭喜你了,你将是世界法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德国马普所全称是马克思-普朗克科学促进会(Max-Planck-Gesllschaft zur Foerderung der Wissenschaft),是由政府资助民间自治的科学组织,该学会是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学术研究科学促进机构,下设各类学科的研究所52个,主要分布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基础学科的研究领域。如果从1911年算起,马普学会迄今已有至少3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0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又是出自马普学会的弗里茨-哈伯研究所(该所前所长)。该学会下属共有七个法律学科的研究所,它们分别是:外国与国际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外国公法与国际法研究所、外国与国际私法研究所、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欧洲法历史研究所、外国与国际专利-竞争法研究所、国际环境法研究所。说简单一点,德国的马普所的地位在中国就相当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其法律博士是五年制。
瑕不掩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浮躁去吧:
艰苦的条件的背后,我们痛并快乐着……
社科院法学所有他的瑕疵。缺憾就是教学地点设在了廊坊社科院法学所研究生教学基地。地点是在廊坊的东方大学城,学校的硬件设施、住宿条件、学习环境都非常不错,没有闹市区的拥挤喧嚣,反而衬托出了校园的宁静安逸,窗外就是一片翠绿的草坪和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湖泊,静静的夏日,只听得到鸟叫虫鸣。所以在这里,除了上课没有别的娱乐,也就是说没有让你分心的要素。但大家还是不要觉得自己与世隔绝了,从这里进北京是很方便的,938路支5就在门口,一站式到达北京站地铁口,途径国贸双井,不堵车的话时间不到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对于常年生活在北京的同学来说小意思了。
另外,社科院法学所是有名的穷衙门。不像中科院批一个项目就几千万的数量级,法学所的一个项目实在是没有多少银子。导致整个社科院都处在一种半饥半饱的状态中。所以社科院的奖学金和公费稀缺,这也是社科院比其他高校稍逊竞争力的地方。像2010年,社科院的法律硕士收费是一年16000元,住宿是一年1500元。这种学费标准相比起其他学校、算是高的了,更让人郁闷的是,由于社科院是科学院,而非高校,不归教育部管辖,所以研究生没有其他高校每个月的补助费,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需要做好生活艰苦的心理准备。学校图书馆书籍稀缺也是一大缺陷。我这里只是说法学所研究生教育基地的图书资料室,但是就算是图书资源匮乏,里面的期刊和专业书籍也够研究生阶段用的了。另外,法学所给每个身在廊坊的研究生配了社科院法学所的图书馆证。这张图书证北大清华、社科院、法学所等所有图书馆通用。也就是说,如果需要的话,同学们也可以去北大清华、社科院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借阅书籍。
而相比众多高校来说,社科院是非常低调的一款。社科院的大气与庄重在于他重视学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而且师生关系可谓是所有高校中的典范。校风也非常纯朴,不管是景山的小院,望京的校区,还是廊坊的基地,一进大门,都给人一种踏实认真,刻苦努力的印象。社科院的毕业生像满天星一样散落在全国各地,有的在中央身居要职,有的在地方扎根基层。但是社科院的人脉还是像老树一样在社会中深深的扎根,延绵不绝。现如今,在国家依法治国,法制社会大踏步前进的前提下,国家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术重视教育,导致社科院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虽然现在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多,但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还是研究生,换句话说,中国的司法界、企业界、律师界还是需要高端人才。
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仅仅在于运动,也在于学习。而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其地位已经不用我多言。如果有机会能够进入高等学府对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一定要把握。因为一旦错过了,后悔莫及。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