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年学费高昂,生活费用也跟着水涨船高,不少大学生深感难以为继。于是,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非常火爆。西安高校不少学生加入了收集废旧塑料瓶和可回收垃圾的行列,卖废旧塑料瓶生意最好,一天可赚10元人民币左右……”看了这则报道,不禁有些伤感。
学子稚手,于废弃物中挑挑拣拣,寻觅瓶瓶罐罐,只为了填补学费。钦佩学生们的勇气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感到羞愧。
想起了张伯苓,为了筹款,他不知坐过多少次冷板凳,挨过人家多少回白眼!但是,他始终泰然以对。他说:“我虽然有时向人求见捐款,被其挡驾,有辱于脸面,但我不是乞丐,乃为兴学而作,并不觉难堪。”想起了王伯群,他清高处世,但为了学校的发展,不惜屈尊降贵,卖字鬻书,为富翁做寿。他说:“为学校经费折腰,有何不可?”
校长“拾荒”,身教重于言传。南开精神,培养出两位共和国总理;大夏大学的“自强不息”,也孕育了诸多才杰豪俊。而如今,一些高校领导出入豪车,是否还记得那些“拾荒”的学生们的叹息?有人说,学生大可用其他方式勤工俭学,那是想当然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谁都知道,只要省下10万元,就够100名学生在“收入最好”的时候“拾荒”100天!
累了张伯苓,出了周恩来。面对那些以拾荒济学的莘莘学子,我们今天的“张伯苓”们又该当何想、该作何为呢?
本文相关内容: 『求学论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