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来临,北京进入了冬天最冷的日子。对于住在北京城南的高女士来说,这个冬天让她最感“寒冷”的是“迎春杯”因违规被取消的消息。因为,“迎春杯”让高女士成了儿子的专职“陪读”,“每个周末上课,光是在路上就要花5个小时”,高女士说,她和儿子已经坚持一年多了,“刚听到‘迎春杯’要停考的消息,我完全愣了,就像被冻住了一样,我和孩子一年的付出全白费了!”
1月4日,就在“迎春杯”初赛刚刚结束两天的时候,北京市教委向全市发出了“迎春杯”违规的通报。
很多家长像高女士一样,无法接受“迎春杯”可能被取消的事实,因为,对于很多面临“小升初”的孩子家长来说,“迎春杯”对他们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
今年“迎春杯”4万学生报名,8万家长助阵
2001年,“迎春杯”更名为“迎春杯数学科普日”,不再以杯赛的名义出现。一年前的2004年1月5日,“迎春杯”曾经改为“只出题不评奖”。今年,“迎春杯”又一次被叫停。
“迎春杯”的起起伏伏与它的特殊“出身”有很大关系。
1984年第一届“迎春杯”是由当时的北京市教育局基础教学研究部主持的。“迎春杯”的这种官方背景,使它逐渐与小学生的升学挂上了钩。
今年北京市教委不再作为杯赛的主办方,以淡化“迎春杯”的官方色彩,而杯赛名称更进一步抹去了竞赛的味道——而被称为“迎春杯数学科普活动日数学解题能力展示”。
据“迎春杯”组委会介绍,今年参赛不再有任何名额限制,只要是中小学数学教学报的读者均可以免费报名。记者在一些报名点了解到,在实际报名中,没有人检查报名者是否订阅了这份报纸,基本上是“只要来了都能报上”。
正因如此,今年的“迎春杯”不但没有因为“身份”的改变而使报名人数减少,而且达到了杯赛历史上绝无仅有的4万人。这个数字大大出乎主办者的预料。
一些“迎春杯”培训机构的老师们推测,“报名人数太多”是“迎春杯”被叫停的真正原因。“4万多学生报名,他们背后还有8万家长。这意味着与本次‘迎春杯’有关联的人达到了10多万,如此庞大的规模已经是一个小小的杯赛无法承载的了,万一哪个环节有疏忽,极易造成混乱。”一位姓张的老师说。
各种数学杯赛在“小升初”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实,“迎春杯”只是北京众多数学杯赛中的一种,与它齐名的还有“希望杯”、“华罗庚金杯”、“智慧杯”,还有各中学设立的“同方杯”、“圆明杯”、“资源杯”、“成达杯”等等。
虽然教育管理部门三令五申竞赛不许与升学挂钩,但实际上,无论这些杯赛的举办者是谁,举办的初衷是什么,现在几乎都已经拥有着一个共同的职能:小学生进入优秀中学的敲门砖、优秀中学选拔人才的“识别器”。
家住北京丰台的高女士介绍,现在一些重点中学选择学生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学生的评价手册(学生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在校表现情况)、三好学生证、十佳少先队员证、数学杯赛的成绩等。
从这几个条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他几个条件都是靠学生的日常表现,这样的“软”指标学生无法准备,只有数学杯赛是一个可以“准备”的硬指标。
有的人甚至提出现在“小升初”上重点中学是“数学一票否决”。那么,为什么是数学呢?
在小学当过多年数学老师,现在专职做奥数培训的牛老师告诉记者,素质教育在小学的改革最为“大刀阔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减轻课业负担,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变化在数学课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牛老师介绍,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难的部分,以前的课程中解一道难题可能要分五六步,现在应用题一般只有两步,最多也不超过3步。课程难度降低后,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这种教学对老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则较高,“目前一般的小学中,能真正运用研究性、探究性教学的老师超不过一半”,牛老师说,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变成了单纯的降低难度。
以课程内容为标准的普通考试无法区分学生学习的好坏,于是,奥数成绩“应运而生”成为选拔学生的标准。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在众多小学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家长们不得不在课余时间给孩子加码。
一位家长坦言:“现在的‘减负’成了给学校‘减负’,给家长‘增负’。”
家长俨然成了孩子杯赛的经纪人
伴随各种数学杯赛而生的还有大大小小的奥数培训班。
据了解,虽然目前各种杯赛考的都是奥数,但是各杯赛的成绩不能通用,各学校杯赛的考前培训班、冲刺班也是各办各的,因此,不少孩子每个周末都被安排得很满。
孩子不停地“赶场”,家长们也没闲着。他们利用等孩子上课的时间互相交流经验、心得,同时也交流各种杯赛的信息,有人开玩笑,家长们的这种聚会颇有点儿“老鼠会”的味道。
在杯赛比较集中的冬季,很多家长把工作的重心完全挪到了孩子身上。
家住丰台区的高女士说,她早在一年前就停止了自己的正常工作。她除了每个周末带儿子上奥数班外,寒假、暑假还陪着儿子参加各种奥数集中培训,最近更是“全力以赴”。经过慎重地比较和筛选,高女士在众多赛事中为儿子选择了三四个杯赛。
像高女士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在“小升初”的“舞台”上,家长们俨然成了孩子杯赛的经纪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上这个“舞台”的。
叶女士在一家新闻媒体工作,她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挺“素质”。
但是儿子上六年级了,面对升学的压力,叶女士不得不给他报了奥数班,带他参加各种杯赛。叶女士非常后悔让儿子上晚了:“我把人家3年承受的压力,让他一年承受,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早点儿给他报班。”
据了解,为了早做准备,多数家长在四年级就开始给孩子报奥数班。但是随着奥数成绩的“水涨船高”,孩子上奥数班也已经越来越低龄化了,现在很多学校从二年级就开始办奥数班。
蒋女士的女儿在北京市西城区上二年级,班里有不少学生都报了奥数班,蒋女士也跟着别人给自己的女儿报上了。
杯赛、培训班组织者无奈:办班的目的其实是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家长们把奥数班和奥数杯赛看成了升学的有力武器,但这却是杯赛的组织者和奥数培训者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北京某数学竞赛的主要组织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数学竞赛对孩子的思维训练很有好处,但是它的参与者应该是那些“有兴趣、同时学有余力的孩子,而不应该成为所有孩子升学的砝码”。
在奥数的流行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时,组织者们也在极力淡化奥数、杯赛与升学之间的关系。
“迎春杯”组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今年“迎春杯”的报名人数超过了4万人,但是从报名学生的年级看,4万学生中有两万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有8000名左右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因此真正面临“小升初”的学生也就占四分之一。
无论多好的初衷,事情一旦与升学挂钩就可能变得功利。
一位奥数培训班的举办者坦言:奥数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但是在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奥数及其杯赛扮演起了本不应该扮演的角色。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又有哪个举办者不动心呢?
记者在一个奥数培训班门外遇到了王先生,他女儿正上五年级。
据王先生介绍,女儿上的这个基础班交1500元,另外各种杯赛都有考前辅导和冲刺班,每种班的费用均在400元左右,这样下来,光是给女儿上辅导班的费用,“两年下来就得几千块钱,甚至上万”。
停一两个杯赛无法改变“小升初”的混战
“迎春杯”因违规被叫停了,教育管理部门同样指出,各学校私自办的奥数竞赛也属违规。但是,就在教委的这个通报发出的那个周末,很多奥数培训学校的课仍在继续,仍有不少家长“一如既往”地陪着孩子出没于各种培训学校。
很多家长表示,虽然“迎春杯”停了,但是给孩子的奥数培训仍然不能中断,“因为这是好中学选拔学生最直接的手段”,多数家长坚信,“迎春杯”停了,但学校的选拔比赛不会停。
一位奥数培训机构的老师透露,现在已经有中学在组织“冬令营”了,去年“迎春杯”停赛后,这种“冬令营”就成为中学选拔学生的途径。
有人说随着大学的扩招,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只要是具备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孩子都能考上大学。既然上大学比以前容易了,为什么家长们为了孩子考大学的奋斗不仅没有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了呢?
一位北大的博士,现在也从事奥数培训的老师说:“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教育资源整体缺乏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这种不均衡的条件下,普通的大学仍然无法满足人们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有个好工作,有好工作就得上好大学,想上好大学就得上好中学,想上好中学就得从小学时抓起。家长邹女士说,家长并不想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但是,“社会的问题不解决,家长只能做这种‘现实’的选择”。
本文相关内容: 『求学论坛』 『新闻媒体』 『大城市』 『脱颖而出』 『组委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