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5月23日报道,因起争执,北京一名年约15岁平时看上去不言不语挺乖的中学生小华(化名)持刀砍死了正在给他上课的家教--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小微(化名)。
相关链接:中学生砍死大学生家教
看到这样的新闻已经不能让我产生震撼,因为类似的青少年因争执而“激情”砍死他人的事件已经让我审丑疲劳。就因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摩擦,他们可以挥刀砍死自己的同学、朋友、邻居,乃至生身父母。是什么让这些花季少年变得如此残忍?他们为何如此容易“激情犯罪”?个中原因很多,但笔者以为,教育缺陷导致青少年无由得释生活中面临的巨大压力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
如今的青少年尽管在物质条件方面比我们过去要好,但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比我们过去要大得多。我们这些三四十岁以上的人的青少年时代,是计划经济的时代,并没有感受到今天的孩子所感受到的那种压力。社会不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问题独立地做出决定,我们的前途、事业都是由社会安排的。在那个年代,我们没有多少选择的权利,当然也就谈不上竞争和压力。今天的孩子要面对竞争,要证明自己的实力,要独立地做出人生选择。而某些做法又非常残酷,比如一次考试定终身,使得青少年时刻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处于巨大压力之下。
适当的压力是好事,能催人前进。但压力过大就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需要释放,需要解决心理问题。在这方面,本应担当重任的教育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挥动下却缺位了。作为第一教育的家庭教育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因而过分保护、过度溺爱,形成他们脆弱、任性、自我中心的个性心理特征。出现问题,也不是自觉地去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而是单方把意见强加给孩子,使得不少孩子在家中不言不语似乎挺乖。
而学校呢,绝大部分片面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让青少年学会通过正当的渠道宣泄和化解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学会在团体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加上青少年处在身心发育不平衡时期,处在“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思想容易走极端,做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在现实生活中激烈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面前不能适应,与他人之间发生遇到矛盾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在因社会肆意渲染和美化而泛滥的暴力文化的诱导下,他们就很容易因一念之差采取过激的暴力手段而导致产生犯罪。
因此,如果不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注重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那么,类似小华砍死家教的青少年“激情犯罪”就不能保证不出现前赴后继的现象,唯一不同的可能就只是几个“主角”人物的名字。
本文相关内容: 『求学论坛』 『高考情报站』 『心理问题』 『青少年』 『中学生』 『学习成绩』 『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
|
责任编辑:lance |
校园连线 |
 |
|
 |
|
|
论坛热贴 |
|
评论主题: |
过大的学习压力,是不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
 |
是的,一考定终身的教育“制度”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而学校又不重视缓解学生的压力。 |
|
 |
|
 |
我不这样认为,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家庭教育也是主要因素。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