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摆摊17年 为儿子攒药费 |
2005年07月04日16:50:00 来源:新京报 |
对话人物
孙敬同,男,74岁,北京师范大学离休教师,1975年任《新华字典》修订组组长,1981年至1987年担任北师大中文系常务副主任,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房产修缮处处长,1990年离休。
对话动机
1988年,孙敬同的儿子孙武被确诊为尿毒症,巨额的医药费让孙敬同和老伴王学芝不得不学起买卖人“下海”——在校园内摆摊出售汽水、酸奶等。17年来,儿子的医药费花去了150万元,他的销售摊点承担着其中的大部分。今年4月,32岁的儿子住进医院准备做第三次肾移植手术,孙敬同持续17年的“战役”还将继续。
有钱就要治,没钱就挣钱
新京报:儿子的病对你的家庭而言,意义仅在于要花费大量金钱来治疗吗?
孙敬同:刚确诊的时候,医生就对我说,尿毒症意味着患者要终身服药,终身透析,而且费用高昂。我家里有三个儿女,孙武是我的小儿子,一开始大女儿和二儿子有他们自己的意见,后来我都把他们说服了,要给孙武治病并且一直坚持。
新京报:当时的“终身”在你看来有多久?想过这场“战役”要打17年吗?
孙敬同:当时只想着要给他治病,只要有钱就要治,没钱就去挣钱。当初孙武确诊的时候,和他一个病房还有两个得尿毒症的孩子,他们没有坚持治疗,很久以前就相继去世了,我的儿子还活着。
新京报:其他两个孩子会不会觉得你偏心?
孙敬同:孙武是我三个儿女里最小的一个,一直比较宠爱他,他三岁之前一直跟着妈妈住在山东的姥姥家,我一年回山东探望他们一两次,孩子跟我不熟悉都叫我“叔叔”,1969年他们母子才来北京和我住,直到1988年他确诊为尿毒症,我都没有好好和他交流过,我们父子之间当时都不熟悉。孙武年纪小,我和老伴都特别照顾他,从小就是,比如分香肠,他总是分到最大的,其他两个孩子会不高兴,但是长大以后儿女都能理解我了。
新京报:熟悉是从患病之后开始的?
孙敬同:孙武小时候特别淘气,胳膊总是因为淘气脱臼,那时候我经常带他去积水潭医院治骨伤,当时还觉得挺有天伦之乐。确诊的时候他15岁,在123中学读初三,此后再去医院心里总是焦急和忧虑。治病期间我们一起交流读书,我告诉他我在读什么书,他也告诉我他在读什么。
| 本文相关内容: 『灌水特区』
|
责任编辑:lanc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