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 (记者 李佳 通讯员 党波涛)教师节刚刚过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给本报发来文章,呼吁高等教育界应重拾亲密的师生关系。
上月,马敏参加教育部高校工作咨询会。临近教师节,国内许多高校掌门人谈及当下较冷淡的师生关系,有人与他讨论教师节该不该给老师送礼的问题,他有所感触,写下了这篇文章。
他说:“其实,在我看来,教师节最应该讨论的,倒是如何在大学中重建那种令人值得回味、神往的自然而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大学回归育人的本位和本质。”
曾与老师下河洗澡讨论学问
马敏认为,师道不仅是学问之道,还应包括为人之道、成长之道;解惑也不仅仅为学业之惑,更应为思想之惑、人生之惑;老师不仅是业师,而且是人师,即人生的导师。
他介绍,这种平等互动、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在以前的大学中普遍存在。他回忆,他1977年刚考入华中师大时,历史系在京山分院办学,当地青山绿水,颇有古时书院之风。当时师生同吃同住,老师的寝室就在学生宿舍旁边,学生请教起来十分方便。
夏日黄昏,师生相约到附近小河中洗澡,讨论的却是高深的学问。有时,学生还会和老师同到鱼塘游泳比赛。读研后,马敏跟随老师游学,遍访长三角的历史名师。读博期间,他和同学们每周一次聚在章开沅先生家中,边品上一杯清茶,边上讨论课,“至今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不知从中受到多少治学的启发、心灵的慰藉”。
如今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马敏说,当下大学办学条件得以改善,但师生关系却“渐行渐远”。老师上课来、下课走,行色匆匆,很少与学生交流;老师叫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学生有时也叫不出老师的名字。
他说:“如此隔膜的师生关系,其直接后果便是那些我们曾引以为自豪、曾无限留恋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也随之荡然无存了。如此,大学还成其为大学吗?”
他认为,究其根本,在于功利主义办学倾向。他呼吁,以科研成果和项目资金为唯一衡量标准的量化评价体系要改一改。大学必须回归本位,育人必须成为大学第一要义,将时间和空间重新还给师生,让他们能够自在、从容地去重建密切的师生关系,拾回那些已然飘逝的关于大学的美好记忆。
createPageHTML(1, 0, t20100914_388804, html);
);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