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 至今仍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刘冰的高考志愿,奇怪她为什么不好好挑个热门专业。
连19岁的刘冰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今天非但读了哲学这个“冷门”专业,而且相信今后也“应该一直念哲学”。以前,她认为自己属于那种“绝对不可能选哲学”的学生。
刘冰是南开大学哲学院一年级新生。2010年高考,这名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的文科生考了652分,摆在她面前的选项很多。
她的父母——胶州一中的两名教师,为女儿考大学、选专业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把几乎所有重点大学可能适合的专业及其5年来的录取线,都制成了表格。刘冰要做的就是依据考分从这张表上选择。
她考虑过不少学校。比如,她很想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但没有十足的把握,担心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她也能够毫不费力地考入一些知名大学的金融等“热门”专业。
但最后,她只填了一个志愿:南开大学,哲学。
志愿表上的其他选项都是空白。“这不是一时冲动。”刘冰说。在那时,哲学作为一个专业,已经是她心目中可以排在前面的志愿了。
她对哲学开始产生兴趣是在高考前一年的夏天——2009年暑假,她参加了南开大学设立的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哲学夏令营”。
当时,她对哲学谈不上兴趣,也并不知道,哲学夏令营是该校的一个招生实验。父母送她去夏令营的初衷,也只是让她去参观一下南开这样的名校,“感受气氛”,激励她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发奋努力。
为期一周的哲学夏令营实际上相当于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经过多日的考察,哲学教授们最终从83名中学生中挑出17人,算是面试通过者。刘冰排在第四位。半年后,她又通过了南开的自主招生笔试。综合笔试、面试表现,她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
自主招生规则约定,假如刘冰的成绩达不到南开的录取线,只要在录取线下40分以内,高考第一志愿报考哲学专业,校方就能降格以求。这比通常的自主招生还要“优惠”10分。
哲学夏令营之后,刘冰的一个感受就是,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口中“神乎其神”的哲学,不怎么神秘了。原来高中政治课上的那册“哲学”,并非哲学的全貌。
以前,与哲学有关的著作对她来说,等于“这是什么玩意儿”,不会主动去读。可“因为是参加过哲学夏令营的人了”,刘冰就找来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随笔集》、《人生论》等作品,发现能读下去,觉得自己“挺厉害的”。
2009年9月,中国青年报以《哲学,在寻找心甘情愿的门徒》为题,报道了南开大学的这个“‘冷门’专业的招生实验”。当时,刘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计划把哲学列为选项之一。
高三这一年,哲学在刘冰心里的位次仍在上升。到了高考之前,她已经把哲学作为“排在前面的选项”了。
高考之后,哲学成了她的志愿表上惟一的选项。
刘冰的高考成绩比南开的录取线高了两分,没有用到自主招生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