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佳教育
【背景链接】
1月14日,科协界别的(广东)省政协委员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有委员谈到河源市和平县热水镇某村出现拖欠农民的房屋拆迁补助费。到场听会的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当场打电话,要求河源市纪委马上彻查事件。虽然是周末,但2小时后传来佳音,河源方回复说:确有此事,立即落实解决。
京佳预测:有些事情,一旦有了更大领导的出面干预,往往立马就能得到解决。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作为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应该自始自终、随时随地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决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但是,事实上,有一些地方部门喜欢闭门办公,拍脑袋决策,甚至有些基层单位、中层岗位,也信奉“有钱好办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所谓官场“潜规则”,对于老百姓的一些最急最怨最盼的事情,漠不关心、置若罔闻,或者故意刁难、刻意阻挠,能办的也拖着不办,人为设置“中梗阻”,不但让老百姓心寒,更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甚至动摇执政根基。
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反映出一些官员的服务意识、宗旨意识、公仆意识,还没有很好地建立;
二是暴露出部分干部工作作风拖拉、办事效率低下,求真务实的作风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而有些事情,一旦有了更大领导的出面干预,往往立马就能够得到解决。其实,这种思维观念还是没有摆脱官本位思想的束缚。有些地方,有些人,将服从领导曲解为只要领导一发话,便是圣旨。这其实是一种媚权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往往不但不利于现实问题的真正解决,反而会让官样文章更加猖獗,以至于领导一走,原样照旧。
因此,必须使快速的落实解决速度常态化,只有常态才能常效。对此,各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制定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制度体系,督促公务人员及时办公,提高办事效率。
二是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转变懒散的工作作风。
最后,希望快速的落实解决速度能在科学的制度下和积极工作的态度下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在领导的出面干预下才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