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

“英语退出高考”为何一再被误读

自5月17日开始,有关“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称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将退出统考”的报道成为关注热点。顾明远本人亦称“被媒体误读”。

■ 对此,教育部发言人续梅18日向媒体称,目前教育部仍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 教育部表态了,顾明远本人也澄清了,说明“2017年英语退出高考”确实是种误读。

■ 而在更早之前,“英语退出高考”的误读更是不绝于耳,英语怎么,为什么会牵动这么多人的神经?

缘起:高考改革事关重大 公众与媒体关心其走向

高考改革是一个聚讼纷纭、见仁见智的大问题。由于高考的利弊得失都十分显著,人们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论说高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因为它太过于重要。

高考是谁都说得上两句话的问题,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人,任何家长、学生都可以发表看法,都可以谈出自己的道道,十个人可能有六七种观点,然而,将这些看法集合起来,很可能就是互相矛盾的,甚至是尖锐对立的。因此,高考改革难度极大。

公众与媒体对将要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的期待和焦虑可以理解,但高考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事关教育全局,因为高考关系到千百万青年学子的人生道路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基础教育的改革,承载着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任,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因此,舆论理应给予高度关注。

进展:外语成为高考改革"众矢之的" 屡次被误传要“退出”

著名教育时评家熊丙奇称,高考改革,是公众极为关注的民生大事,但同时,也是很专业的事,对于高考改革,媒体应该用专业的视角参与其中,作为重要的力量,推进高考改革方案科学、合理设计,而不能情绪化、娱乐化。

对于目前纷传的高考改革方案,媒体如果对之前出台的中央和教育部文件有所研读,只要稍微具有一点专业态度,就不可能发生“误读”。英语只是不放在统一时间考,怎么就变成了退出高考?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是改革方向。

对于社会化考试,也要正确理解,社会化考试实际是要摆脱行政的主导,应由社会中介组织,大学自主认可、学生自由报考,如果英语考试还是由教育考试院组织,要求所有学校必须以这一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所有学生必须考试,这怎么是社会化考试?

媒体应该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不是把教育改革娱乐化,把改革作为炒作的话题,这不但传递错误的改革信息,也会增加社会对改革的焦虑。

思考:外语一定要退出吗?外语与母语一定是对立的吗?

去英语化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弱化英语的地位,并不是抛弃英语学习,而是由原先狂热、畸形的重视,转为理性地加以对待,重新对英语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合理的界定。

减一减英语教育的权重是务实之举,能让教育的结构更加合理,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读懂民意之后,就应该在教育改革中尊重民意,顺应民意。

对当今青少年学生而言,倘能学贯中外,母语和外语都学得很好,则为最佳路径、最优选择和最理想的目标。不过,要说起母语和外语的位置,将母语放在首位,理所当然地不容置疑。

不妨再追问一次:外语与母语一定是对立的吗?非也,其实是互补共生、相得益彰的关系。学好汉语与学好英语,两者自然也不应偏废,前者应该更重要,然而后者的重要性也自不待言,在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更是毋庸置疑。

良心媒体:别被“英语退出”假新闻忽悠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样、传播范围呈裂变式扩散,不实新闻一旦出现,便会迅速传播开来。其中,教育类新闻是最受关注的一类信息,只要是家中有上学的孩子,家长都会时刻关注教育政策、信息,其传播面和影响力相当大。梳理近几年不时出现的教育类不实新闻、假消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第一类是有意炒作恶意为之的“假新闻”。第二类是“标题党”断章取义造就“假新闻”。还有一类是理解偏颇信息误读形成的“假新闻”。不管是恶意炒作、断章取义还是信息误读,虚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防止此类假新闻“兴风作浪”,除了媒体要坚守自身的职业操守外,受众也要有一定的媒介素养,避免为其传播推波助澜。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英语不可或缺。希望学子们不要因为高考不考英语就不重视英语,要知道,掌握这门技艺对于你们将来走出去、引进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小编观点

英语纳不纳入高考范围,有待高考方案的确定。无论怎样,即使高考不考英语并不等于不要学英语。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说英语的人数最多,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任何一个开放的民族都对此不能熟视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