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房产-游戏-读书-论坛-视频-博客-乐乎

美大学对中国学生又爱又恨_留学锐话题30_网易留学

美大学对中国学生又爱又恨_留学锐话题30_网易留学
导语

美国旧金山大学官员辞职的原因让人吃惊:学校招收过多的中国学生,而且很多都不会说英语。他认为这影响到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

 

美国大学中国留学生向来既爱又恨,原因在于中国留学生是他们很重要的经济来源,却也带来很多问题,这不仅仅只是人数多的问题。

【相关新闻】因不满学校招收太多中国学生 美大学官员辞职

        美高校招收英语程度不合格中国学生 并不少见

pic 话题观察员:何亮
毕业于哈佛大学,前哈佛招生委员会评审委员,肯尼迪政府学院学生政府首位中国籍副主席。

美国名校招生:一流学校的标准都可以归结为三项:学术能力、领导潜质和思维模式。

招生原则:关注学生的多样性

哈佛大学对新生的素质有15项要求,包括求知欲、创造力、领导力等,哈佛的标准为每个学校所效仿。一流学校的标准都可以归结为三项:学术能力、领导潜质和思维模式。以这三项为基石,招办要确保新生整体能够形成一个最佳的背景组合和结构组合,使每一个人在这四年里都能够达到最佳的互相学习效果和人生收获。这三项基石在招生官的圈子里是很好懂的,但在国内,因为文化的差异、沟通的障碍和体制的差别,总是被误解。

 

学术能力 是包括平时成绩、标准考试成绩(SAT、G、托福等)、高级课程等在内的综合展示,能够看出学生够不够聪明、够不够勤奋。国内的家长和学生习惯性地把学术能力当成了考分,把所有心思都花在考高的SAT、G、托福等分数上,忽略了招办在学术能力这一项上关注的其他因素。

领导潜质 是学生能承担多大责任的展示,也是学生从进入学校一直到毕业后能够做出多大贡献的预测器。学生和家长容易产生两个误区:1、用“课外活动”来思考和替代领导潜质;2、习惯用中国观念的“领导”二字去理解,做出一大堆让人啼笑皆非的“课外活动”。

思维模式 是让招办了解这个学生个体独特性的渠道,并没有一定标准,重要的是展示学生本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经常有人问每个国家的比例和名额问题,其实任何具体的数字都是有一定误导性的,因为招办的核心出发点是“多样性”,来保证每年的新生有足够丰富的背景来互补和互相学习,展现出来的结果仿佛是一个比例或者数字,其实核心还是“多样性”。或者更直白地说,录取你进来后能够给这个新生班级带来什么别人无法替代的贡献和视角。 [详细]

观察员有感:招生官首先审核在校成绩单

这个月我们刚刚和各个常青藤学校及顶级文理学院的招生官进行了聚会、谈话,其中很多人都是我们以前的同事和朋友,包括哈佛、达特茅斯、布朗、威廉姆斯等在内的6所学校的招生官明确说,他们对申请人的审核是从在校成绩单开始的。

美国大学的选才标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多样性”成为美国名校招生的一个重要原则。
 
 

 

 

 

 

 

 

 

 

 

 

 

 

 

招生政策:部分大学因缺钱扩招中国学生

受到政策和经济形势影响,而在招生上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二三流大学和公立大学,也是见诸报端比较多的,所以可能造成一种错觉,觉得美国大学都怎么怎么样了。其实除了个别明确有中国战略的学校以外,一流学校的招生政策并没有因大形势的影响发生什么变化。

 

他们的招生理念、规模等在过去二三十年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新闻报道中的学校据我们所知,并非著名大学,应该是在经费上受到困扰,所以招收大量缴纳全额学费的中国学生。但美国一流大学即使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也并没有在财政上遇到巨大困难,精英式的招生政策一时半会儿不会让他们放下身段屈从于经济压力。[详细]

扩大招生:很多高校招英语不合格中国学生

据报道,美国高校招收英语程度不合格中国学生的情况并不少见。旧金山大学招收太多中国学生,很多中国学生英语程度太差,连新生训练都要戴耳机听翻译。化学系香港学生颜晋熙说,去年入学时,全校中国学生600余人,其它国家留学生最多只有30多人,他也听说管理学院很多中国学生上课都不敢开口。

 

管理学院华裔副教授邝铁诚指出,旧金山大学中国学生还不算多,中国学生在南加大有7,000多人,伊利诺大学有4,600人,爱荷华大学有2,600人。旧金山大学过去的中国学生来美后在“英语为第二语言”课程平均花三个月,即可转到本科上课。但现在不少中国学生往往在‘英语为第二语言’念了一年,程度还不足以转到本科上课。写作不成问题,但听力与口语都跟不上。

观察员有感:美国名校录取率持续走低

从2008年开始,美国十大名校的录取率持续走低,从11.4%降低到去年的8.3%,数据后的故事是这十大名校常年不变的招生数量和持续高开的申请人数量,其中申请人数量最大的增长部分来自中国公民和美国华裔。

2010-2011年度,中国留学生一年为美国经济至少贡献了44亿美元,但美国名校并没有因此降低标准。
 
 

 

 

 

 

 

 

 

 

 

 

 

 

面临问题:中国学生带来新挑战

扩招的学校肯定面对大量中国留学生带来的新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语言问题,还有以下几个问题让美国大学头疼,也应引起留学生的重视:

 

申请造假 普遍存在的“申请与事实不符”是让美国大学最尴尬的事情,对一流大学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从一大堆高分中甄别出真正优秀的学生,在一份份包装的材料中选出真正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真品。不过招生官们阅人无数,看出别人代劳的申请材料是比较容易的。

课堂讨论 在美国,学生提问、教授回答甚至学生之间的辩论、学生与教授间的讨论等,都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由于学习习惯和语言问题,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倾向于被动地听。所以,一个课堂上如果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国学生的话,课堂气氛对美国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比较压抑,也会对教授构成巨大的挑战。

小组学习 美国学生喜欢边想边说,中国学生则完全不习惯小组学习,宁肯自己一口气做完,沟通就变得很尴尬。

体育运动 这是一个常被忽略但很大的问题。中国学生的运动精神和文化相比美国学生要弱,可以整天不运动光学习、做饭,而高强度运动是美国学生骨子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管理和学生对四年教育的体验,所以对学生和学校构成很大挑战。

 

对于因急需资金而扩招的学校来说,对中国留学生则是“爱恨交织”。一方面,中国留学生带来大量学费收入,而且很多学生不需要奖学金;另一方面,中国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习惯、社交等方面又带来以上述重大挑战,降低非中国学生尤其是美国本土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这个让他们非常头疼。[详细]

观察员有感:美国学生和家长重视“师生比”

美国的孩子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很重视“师生比”这个指标,这个比例越高越好,说明班级更小、学生可以受到的关注更多、讨论更加充分。一般学校都会用设立语言中心、双录取、配备学生顾问的方式协助解决出现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留学生自己努力去适应和融入才行。

对于美国大学和老师来说,中国留学生的表现却让他们伤透脑筋,成绩好并没有给中国学生加分。
 
 

 

 

 

 

 

 

 

 

 

 

 

 

看重学术能力而非仅仅成绩

申请美国名校的时候,光成绩好是远远不够的。而成绩仅仅是学术能力的一部分,此外还要结合求知欲、创造力、主动性、学业前景才构成完整的学术能力,因此申请者还要在其他方面也有所准备。

“课外活动”经历不在“大”而在于“诚”

不存在所谓的“招生官最喜欢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也不是越“大”越好。招生官在看你材料的时候,主要目的是希望从你的活动中,看出你的领导能力、思维模式甚至学术能力。

代写文书降低学校名次

代写文书模式下,为了满足商业成本收益性,肯定都是批量化生产,简单翻译申请人的中文信息和故事,使得申请者千人一面,如何在面对如山申请的招生官面前突出并获得关注?

大部分名人推荐信不被招办看重

高官和名人一般对孩子并不熟悉,在招办的眼里并无太多分量。推荐信的人选应该是熟悉孩子的那些人,如他的老师,带领他做活动、指导他做项目的那些人。

出国留学要早规划早准备

很多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在高二下、高三才开始系统思考,其实已经晚了。从初三、高一开始就要系统性地筹划留学本科;从大一、大二就要系统性地筹划研究生留学。

加强语言学习融入美国生活

出国之前,应该加强语言的学习,保证能够正常地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多与美国同学来往,并学习美国的生活习惯,早点融入美式生活。[详细]

观察员有感:家长经常给孩子申请帮倒忙

每年都见到不少家长和孩子在高一高二只顾准备英语考试,高二下、甚至高三才开始系统性思考,已经太晚了,晚到甚至都把他们自己的好成绩浪费了。另外,家长经常帮倒忙,到处指挥着孩子参加各类活动,以为凭“量”就可以提高录取概率。

美大学官员因中国学生过多辞职,你觉得

 

 

 

 

 

 

 

 

 

显而易见,不仅仅在美国,中国学生语言不佳、无法融入学习生活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中国学生在留学期间一个很大的障碍。

对于想要去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留学的同学来讲,最重要的是做好充分准备,申请到理想院校,并适应当地生活。


锐话题74:美名校中国学生自杀频发

锐话题73:香港富人豪捐海外名校

锐话题72:中国给留学生超国民待遇

锐话题71:学生暑期海外实习成苦力

锐话题70:天价游学到底值不值?

锐话题69:潘石屹不懂名校潜规则?

锐话题68:白富美百万留学月薪2000

锐话题67:中国学生进顶级美高挤破头

锐话题66:状元为何不爱港校了?

锐话题65:全球留学费用哪国最贵?

锐话题64:留学潮带热“洋高考”

锐话题63:85后学神如何逆袭?
编辑:张爱群   时间:2012-09-27 分享到:
| 教育首页 | 回到顶部